锦州花卉苗木哪家便宜,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变?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戚家军打仗很猛,尤其是在收拾倭寇的事情上,一点儿也不含糊。一部《荡寇风云》,把戚家军简直奉若神明,毫不夸张地说,在明朝末年,戚家军绝对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但是,明朝末年,戚家军居然发生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兵变。兵变的主要原因,竟然是为了讨薪!这可真是奇了怪了,难道明朝朝廷还能拖欠这帮军人的工资?一、《明神宗实录》中记载,戚家军要求双倍工资!戚继光所带领的戚家军,战斗力彪悍,彻底平定了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在平定倭寇以后,戚继光的戚家军,一度被调往东北镇守边疆。当时嘉靖皇帝去世了,他儿子明穆宗上台以后,将心腹谭纶调到蓟辽。谭纶来了以后,发现被坑了,因为这里的边防军纪律松散,压根就不足以镇守边疆。因此在谭纶的建议下,戚继光的戚家军,从浙江调到了蓟辽,开始了戚家军镇守蓟辽的20年军旅生涯。这20年时间里,戚家军主要负责修筑长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战事。到了万历十年,戚继光的大靠山张居正去世了,这事儿对戚家军来说打击不小。因为张居正没多久就遭到了清算,而戚继光作为张居正的铁杆粉丝,自然也受到了牵连。戚继光果然被弹劾下台,没多久就病死了,但是戚家军依旧留在了蓟辽地区负责镇守边疆。万历二十年,日本枭雄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以后,发动了入侵朝鲜的战争。大明朝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没理由不出手相助。因此万历派遣李如松带领大军前去支援朝鲜,其中戚家军将领吴惟忠、楼大有、胡大受等人,也带领戚家军前往朝鲜参战。这场战役大明朝算是惨胜,其中戚家军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了。可仅仅过了2年时间,戚家军就不安分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明神宗实录》中对此是这么记载的:已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戚家军要求发双倍工资,否则就要发动兵变。因此蓟辽这边的官员,将其中带头的几个人给杀掉了,剩下闹事的人都给赶回了南方。带头其实远不止几个,所以说这场兵变中被杀的到底有多少人呢?亲自处理这件事的王保,在其传记中记载:鼓噪,挟增月饷,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
也就是说,这场兵变中,有数百名戚家军被诛杀。而按照朝鲜方面的记录来看,却有3000多人遭到屠戮。不管怎么说,都不是《明神宗实录》中的几个带头的人。如果戚家军坐地起价,真的在战争爆发前,向朝廷索要双倍工资,这的确非常过分了,战斗力再强也不能留着,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二、画大饼的人走了,合理诉求成了无理要求。明朝当时普通士兵的年薪是18两,但当时正值抗日援朝期间,丰臣秀吉的军队战斗力实在是太强了。而且这次出征是到国外去,肯定要求出差补贴。因此,当时的东征经略宋应昌拍着胸脯向出征的士兵们表示:你们放胆子去前线打仗,军饷方面,我给你们提高到年薪43两,打胜了,我们还有额外奖励。好家伙,这下不光戚家军兴奋了,当时所有参加东征的将士,全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没办法,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戚家军到了前线再次发挥了他们强悍的战斗力。可没多久,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主张议和,而宋应昌则主张留守备战。双方爆发矛盾后,宋应昌就被撤回来了。宋应昌走了不要紧,关键是当初他答应东征士兵的43两年薪,也跟着走了,这就有点儿扯皮了!甭说43两年薪了,由于万历年间连年征战,连最初的18两年薪,朝廷都出不起了!大家对明朝的兵制可能不太了解,当时明朝绝大多数地方所采取的,都是卫所制度,军户世世代代都是军人,他们有田产,类似于古代的屯田制度。所以一时半会儿,朝廷发不出钱来,这些军户还能靠当地的田产养活一大家子。可戚家军比较特殊,他们在北方没有田产,他们从浙江来到北方打仗,本身就有点儿雇佣兵的意思,完全是靠拿工资养活一大家子。2021年锦州世博园十一开吗?
锦州世博园十月一是开园的,闭园时间是2021年10月15日。锦州世博园是锦州市民以及省内的游客一个比较好的游玩的去处,里面各种花卉树木,恐龙博物馆,海上游乐园等设施,儿童乐园设施比较齐全,是老百姓喜欢的游乐场所希望大家都去看一看
人们常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公元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大明王朝覆灭。
闯王李自成
在外征战的明朝将军吴三桂听闻此消息,问手下的众将领,是否要为国捐躯,和李自成的军队决一死战。得到的回应是,“将士皆默然,三问不敢应”。当他作出投降的决策时,军队起而相应。
这位将领沉默了。
其时,边境还有清王朝对国家虎视眈眈,归顺大顺政权并不是他唯一的出路。大顺军师对他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吴三桂决定投降李自成。
如果故事按照这个脉络发展,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便不存在了。
归顺李自成的五天之后,吴三桂反了。
从决定归顺到愤然反抗,短短五天,怎么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呢?
这便要说到在京城里发生的事情了。
归顺的路上,吴三桂在西沙河驿站遇到父亲派来的使者,得知了吴家在北京的遭遇。两个要点,第一,吴三桂的父亲在北京被捕了;第二,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将抢走了。吴三桂大怒,愤然反抗大顺政权,这就是我们人尽皆知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个故事,是市面上流传最广的故事,也是世人最津津乐道的故事。只说打仗,说铁骑,说硬汉,说谋略,世人不爱听。把战争的铁汉铮铮,结合之美人的柔情,把原本晦涩的故事,点缀得花红柳绿,世人才爱听。
作为一个统军大将,吴三桂真的会这样感情用事吗?真的会因为一个女人感情用事吗?
这个事情,要从陈圆圆说起。
陈圆圆,历史上确有其人。不但有其人,还是赫赫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
《帝女花》中的陈圆圆
秦淮河,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那个地方,流淌着水光潋滟一般的才子佳人。文人爱扎堆,往美人多的地方扎堆,要么挥洒重金,要么舞文弄墨,留下千古流传的诗句。秦淮河畔小楼林立,楼里住的都是美人,连河上的船桨都漂着脂粉的香味,脂粉里又混杂着美人的歌声,吴侬软语,唱作昆曲,咿咿呀呀,温柔婉转。有一个叫陆次云写的《圆圆传》,夸陈圆圆是“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这是对陈圆圆最好的评价。
《江山风雨情》中的陈圆圆
《庭闻录》里记载,陈圆圆十八岁入了烟花场,扮了诸多角色,唱出了名声。国舅田弘玉的女儿田贵妃去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全国遍寻美人献给皇帝。然后便相中了声名远播的陈圆圆。陈圆圆被国舅田弘玉从烟花场里买走,进献给崇祯皇帝。
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崇祯帝焦头烂额,哪有心思谈什么风月?便把田弘玉进献的一众歌妓遣散了,陈圆圆便成了田弘玉的私人歌妓。吴三桂进京觐见,田弘玉邀请吴三桂到家中做客,歌妓出场,貌美歌妓被年轻将军看上,从此,陈圆圆成为吴三桂家中的歌妓,成为吴三桂的爱妾。
吴三桂叛变的真正的历史,记载于1670年的《明季北略》。
李自成进京之后,手下的将领听说吴三桂家里有一美人叫圆圆,便向吴府索要美人。要而不得,捉拿吴襄,即吴三桂之父,暴打一顿。吴三桂听闻,冲冠一怒,反了大顺政权,幡然覆走山海关。
一个高级将领,会这样感情用事吗?一个运筹帷幄,有四万精兵的将领,考虑事情当真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之后,从山海关出来,他一路在看,在听,观察李自成的政权。这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逃难的人,这一批逃难的人,不是穷人,而是家产丰厚的富人,这批富人,是被打出来的。
引领农民革命的李自成对富人并不友善,甚至说是仇视的——他霸占了富人的家产,并将富者残忍拷打,其中就包括吴三桂的父亲。
这是来自吴三桂代表的地主阶级和李自成代表的农民阶级之间的必然矛盾,从一开始二者所站的立场就不相同,所以吴三桂与李自成无法站在同一阵营的结局,是从最开始就注定的——在这样的治理之下,李自成的政权也不会长久。
吴三桂从这一批富人身上预见了自己的未来,他也在考虑,现在自己尚有价值,李自成还如此嚣张,那么利用完之后,李自成必将对自己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吴三桂预见了。吴三桂手下的一众将领也预见到了。
他们曾经不愿意对抗李自成政权,但如今,他们了解李自成的为人。兔死狗烹,物伤其类。于是,吴三桂振臂一呼“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
一呼百应!
掉头打回山海关!
这一呼,才呼出了一个“倾国倾城”的陈圆圆。
正是在吴三桂的促使之下,清军能够提前百年入关,开始了其漫长的统治。也正是李自成的自掘坟墓,与清军交战溃败不已,全盘皆输。
本文由【讯飞快读】小程序用户创作推荐,关注【讯飞快读精选】头条号可收听全文~
作者:番茄
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
《亮剑》李云龙的新婚妻子秀芹,被山本抓去了平安县城,李云龙冲冠一怒为红颜,召集了手下营长,带着一个超编步兵团攻打平安县,平安县之战牵一发动全身,加上友军楚云飞三五八旅在内,我军共投入了一个旅,五个团的主力,包括阻击的地方民兵,大约共两万人。最终平安县之战以秀芹牺牲,李云龙全歼山本精锐小队获得胜利。而在这两万人的指挥者,是后来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陈赓。
那么两万人在当时算不算一个兵团呢?
说起兵团,还得需要先理清楚当时方面军、兵团、纵队的区别,许多看过红军长征和三大战役电影和电视剧的朋友,如果不是军史迷的话,经常会理不清,纵队,军团,兵团,野战军之间关系,因为现在纵队已经停用,兵团现在剩下几个,却而代之的是集团军。那么这几者之间,有啥关联呢?
其实从红军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的对军队的称呼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在井冈山初期组建了方面军,例如: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到了陕北。因为抗日的需要,红军三个方面军,合起来组建了八路军、新四军,到了1937年9月,八路军对外改编为十八路集团军,不过对外依然沿用八路军的称号。改编后的十八路集团军,有三个整编师,三个师下面各有两个旅,每个旅满编两个团,一个师最多配备一万五千人,合计一个集团军四万五千人。
不过在红军和八路军时期,还有个一个叫纵队的称呼,纵队在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期间没有固定人数,直到了解放战争期间,纵队的才有了统一的划分,当时将各大战区,合计编出了二十七个纵队。这些的纵队保守的力量拥有三个师,每个师下辖可以有二、三个旅。可见纵队的已经接近了集团军实力。
随着解放战争的打响,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的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各军和纵队,由于不断的在扩充。为此方便管理,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原来纵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兵团。例如李云龙的旅长,陈赓大将,他指挥的中野二纵,为了方便和统一指挥,合并了其他几个纵队,组建了兵团。这也是为了快速应对,当时解放战争事态变化。
因为当时正面交战时,我军的一个纵队,面对是精良装备和优势兵力的对手,如果单独一个纵队和对方一个军抗衡,很难抵挡对方一个师的进攻,所以当时急需将力量整合起来,兵团的组建非常必要,况且对方一个整编师,不但有四五万人,还有飞机和美式装备,解放军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以弱胜强,积小胜而迎大胜。
解放战争中共组建了几个兵团?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组建的兵团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八路军和地方民兵组建的兵团,这一类合计有16个兵团。每个兵团指挥三至四个师军
这些兵团的指挥,都是在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中成长起来,鼎鼎大名的一方骁勇战将,建立新中国,十六个兵团的司令中,其中一人成为元帅,陈赓、萧劲光、许光达成为大将,十一人成为上将。
第二类:就是由敌人起义部队整编兵团,共有三个兵团
这三个兵团分别为:第二十一兵团是长沙起义的部队改编,第二十二兵团驻疆七万官兵和其他的起义部队改编,将绥远起义部队改编为第二十三兵团,这三个兵团的第一任指挥,21兵团司令陈明仁,后来授予上将,22兵团司令陶峙岳,后授予上将,23兵团司令董其武,同样也是上将
两类兵团合计为19个兵团,不过这19个每个兵团的人数上和实力都是有差异。
一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1、2、7军,合计八万四千余人。
二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3、4、6军,合计七万四千余人。
三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10、11、12军,合计共六万七千余人。
四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13、14、15军,共八万余人。
五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16、17、18军,共八万余人。
七兵团下辖管理四个军,分别为21、22、23、35军,
八兵团下辖管理四个军,分别为24、25、26、34军,合计约十三万余人。
九兵团下辖管理四个军,分别为20、27、30、33军,合计约十四万余人。
十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28、29、31军,
十二兵团是由东北野战军,一兵团改编,下辖管理三个军,40、45、46军,
十三兵团是由东北野战军,二兵团改编,下辖管理三个军,38、47、49军。
十五兵团是以四野南下的部队扩编为基础,下辖三个军,43、44、48军。
十八兵团是由华北一兵团改编,下辖三个军,为60、61、62军。
十九兵团是由华北二兵团改编,下辖三个军,63、64、65军。
二十兵团是华北三兵团为基础加以改编,下辖三个军,为66、67、68军。
二十一兵团,下辖两个军,为52、53军。
二十二兵团,下辖一个军两个师,9军和和骑兵七师、骑兵八师。
二十三兵团,下辖两个军,36、37军和一个骑兵四师。
重点说一下:
十四兵团,下辖三个师,39、41、42军,首任司令员为刘亚楼上将,到了现在这个兵团曾经管理的3个军,虽然历经沧海桑田,因为功勋卓著完整保留下来。能在当时的数字上看到,这些兵团组建和改编的时候,管理的师和人数都不是统一的,最多可以到十三、四万,少一点的不过一个军两个骑兵师,平均来说也是在三个师,七、八万人之间。
解放战争中敌方共兵团数量
为了做一个对比,我也收集了一些,解放战争时期,对方的有兵团资料,合计对方当时有22个兵团,一个兵团有多少人,需要看情况而定,例如黄维第十二兵团,他的兵团就是管理了四个军,即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还有一个快速纵队,合计人数多达十二万人,堪称是当时敌人主力中的主力,特别是它的快速纵队,其实力当时是顶尖的存在,拥有一个坦克营(包括了二十多辆美式轻型坦克,还有装甲车十多台),并且还有十二门火炮的炮兵营,不过黄维兵团最后被困在一个不到十五华里的狭小地区,只有少量逃走外,最终被解放军接近全歼。
除了黄维兵团,我在说一下张灵甫的74师。
进入了1947年春天,敌方改变作战的思路,向陕北和山东发起猛攻,在山东合计投入了三个机动兵团,其中包括六十个整编旅,接近有四十五万人,还编成了一个以二十五万人组成守备机动兵团。
合计共投入了多达七十多万的兵力,其中在三个兵团中以一兵团核心,因为在机动和实力还有装备上,一兵团堪称精锐,核心中的核心,实力最强的是整编74师。74师外号御林军,号称五大王牌师之首,美械装备战力强悍堪称头号精锐,不过在孟良崮战役中,由于张灵甫急于争功,反了兵家大忌,因为孤军深入,最后被解放军优势兵力包围最后歼灭。
抗美援朝志愿军派遣了多少个兵团入朝?
抗美援朝期间, 我国的志愿军合计共派遣了六个兵团的兵力,这六个兵团分别为:志愿军三兵团、志愿军九兵团、志愿军十三兵团、志愿军十九兵团、志愿军二十兵团、志愿军二十三兵团,而其中的:志愿军三兵团的第一任指挥,就是李云龙的旅长陈赓大将,第二任是许世友上将,可见在亮剑中,提到了孔捷参与了入朝作战,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不过陈赓大将在后来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组建军校,实际上指挥志愿军三军团战斗的,更多的是王近山中将,特别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他参与和指挥的。
兵团为何最后被取代了
在解放以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胜利后,兵团的建制开始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兵团被取消,由军区对下辖的军直接管理。这也是因为世界格局在变化,当今的战争模式发生新的变化,并且进入了90年代,科技和网络的发展、精准打击的出现,需要的是应对局部发生冲突的建制作战单位,所以,人民解放军也开始进行改编,取消了兵团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重新以军为建制单位,应对一些局部冲突,兵团就此退出逐渐很少再被人提及。
小结:
提起兵团,其实它还有许多历史含义,是历史上一级部队的建制称呼,不过也有不同的叫法,例如主力兵团、地方兵团、游击兵团。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兵团成为了解放军各个军和纵队的升级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在纵队基础上发展出来更高级的建制。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19个兵团。建国后,逐渐取消了兵团作为指挥的作用,改由军区直接管理军。
关于【锦州花卉苗木哪家便宜】和【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变】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