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苗木培育基地在哪,曾国藩为什么一定要杀了李秀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曾国藩和李秀成两人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天京陷落的时候,曾国藩最想抓到的是李秀成。对于曾国藩来说幼天王洪天贵福逃走了没事,反正他也成不了气候,但如果让李秀成逃了,太平天国就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直到最终抓获了李秀成后,曾国藩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才算最终落了地。当李秀成被押到曾国藩面前的时候曾国藩就曾当着李秀成的面说道“太平天国的将领当中我最佩服两个人,前期是石达开,后期就是你李秀成了。"这是对李秀成最大的肯定。
事实却是如此,在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曾多次重创曾国藩的湘军。在三河大捷中,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战死,他的族弟曾国华也死在了那场战役中。三河大败的消息传来,曾国藩痛哭流涕,数日未能恢复平静;1860年12月,曾国藩带着少量兵力驻扎在祁门,恰好这个时候李秀成带着大军杀了过来,一度逼得曾国藩写好了遗书,好在那次李秀成并不知道曾国藩就在祁门,没有对祁门发动进攻,曾国藩也就逃过了一劫。此外,在太平天国的后期战争中,李秀成二破江南、江北大营,一次次地打乱了清军的战略部署,给湘军乃至整个清廷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在曾国藩功成名就的天京战役中,李秀成是太平军的主将,从1862年到1864年的2年间,曾国藩一直在与李秀成斗智斗勇,长时间的交手当中,两人或许就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吧。
曾国藩忠于清王朝,可谓是殚精竭虑,按照曾国藩自己的话说,虽然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不惜拼了一把老骨头,也要中兴大清。而李秀成呢?虽然屡屡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猜疑,虽然在太平天国后期的主将当中最晚封王,但也从不抱怨,矜矜业业地为天国奔波,为天国站好了最后一班岗。
我们都知道,在李秀成被俘后,曾国藩并没有马上杀他。李秀成被俘是在1864年7月23日,到他8月7日被杀,中间间隔了15天。而在李秀成被羁押期间,清廷命令曾国藩将其押解到北京,曾国藩违抗了清廷的命令,将李秀成一直留在了身边,直到李秀成写完“自供状”后,曾国藩才最终下定了决心,就地处决了李秀成。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杀李秀成,也没有按照清廷的命令将李秀成押解到北京,而是最终就地处决了李秀成呢?
其实一切都是因为曾国藩的人生抉择。
在打下南京后曾国藩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做清朝的忠臣,二是割据江南自立为王。如果曾国藩选择了割据江南自立为王的话,那么他会留着李秀成。如果曾国藩选择了继续做清朝的忠臣,则李秀成必死无疑。其实从李秀成被俘到被杀的这15天里,也是曾国藩在考虑人生抉择的时候。
关于曾国藩自立为王,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打下南京后不久,湘军水师统帅彭玉麟就曾私下问过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除了彭玉麟,他的弟弟,湘军最为重要的将领曾国荃也曾问过曾国藩,是否有意自立。此外,湘军中的许多重要将领在拿下南京后,多少也向曾国藩透露过是否有自立的意思,当时曾国藩虽然表面上拒绝,但心里其实一直都在盘算这个事情。
▲一旦自立,雪帅彭玉麟将是曾国藩的得力助手
那么当时的曾国藩能脱离清廷自立吗?其实完全是可以的。
第一点在于曾国藩拥有超强的军事实力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自立的前提。当时的清廷无论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兵都没什么战斗力,这才让太平天国兴起了起来。他所领导的湘军经过十多年的作战,在当时来说已经打成了一支百战精兵,不但部队战斗力强,而且人数众多,如果曾国藩自立为王的话,一时间清廷根本就拿不出能与他匹敌的军队。
第二点在于曾国藩一旦自立,战略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可以说曾国藩一旦宣布自立,那么他就可以马上占领江苏、浙江这片清廷最为富庶之地作为资本。同时长江中下游沿岸到处都是他的部队,即便不是他的部队也是他的同僚或下属。一旦反叛清廷,便可以迅速控制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即便不能北上中原推翻清朝,也可以划江而治,占据江南半壁,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具有极大的优势。
▲一旦曾国藩反叛清廷,占据江南半壁将不成问题
第三点在于清朝的统治当时已经摇摇欲坠,反叛清廷具有非常广泛的基础我们中国人都相信王朝宿命论,即一个王朝到了末期的时候会失去天命,天命会降临到一个新的英雄人物身上。曾国藩一度也被看做是一个这样的人,当然如果他真的反叛了清廷并推翻了满清的统治,他就可以说的上是天命所归了。
当时的清朝很像一个王朝的末期,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天下盗贼烽起。在许多百姓的心中也认为应该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太平天国的兴起就是这种心理最好的证明。当时曾国藩只要打出反满复汉、驱逐鞑奴这样的口号,也很容易激起民族情绪,使他的反叛有具有道义上的正确性。可以说反叛清廷曾国藩即不缺群众基础,也不缺道义上的正确。
第四点在于曾国藩可以利用李秀成招揽太平天国旧部,壮大其实力这也是曾国藩一开始没有杀李秀成,很大程度上还对李秀成以礼相待的原因,他也有过利用李秀成的想法。李秀成在被俘后也跟曾国藩说过,可以拥立曾国藩为新主,他去招揽太平天国旧部供其驱使。
当时的太平天国虽然失去了首都天京,但在全国各地还有几十万的武装力量,以李秀成的威望招揽这支庞大的军事力量问题不大,一旦湘军和太平军联合起来,清廷恐怕就真的不是对手了。
▲天平天国虽然覆亡,但是在全国各地还有几十万的武装力量残余
所以综合以上四点来说,曾国藩在当时如果自立,成功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但历史事实是曾国藩最终选择了继续做清朝的忠臣,那么我们再看看曾国藩为什么选择了做忠臣。
首先反叛清廷不符合他的道德理念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一直都把忠君爱国的道德观念挂在嘴边,并且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自律到什么程度呢?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看到一个姑娘长得很漂亮便多看了人家几眼,回家后对这个事情感到非常后悔,便写在了日记当中,告诫自己以后要“非礼勿视”。
▲曾国藩是个对自己道德要求很高的人
他之所以会组织起湘军对抗太平天国,也是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观念所驱使,以至于苦心经营多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煎熬,为的就是中兴清朝。如果要反叛清廷的话,对于他来说就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了。
其次反对他的势力也很强如果要反叛,曾国藩首先要面临的强劲对手就是左宗棠和他的学生李鸿章。这两个人不仅才能出众,而且当时手上都掌握着一支不小的武装力量。左宗棠手上有楚军,控制了当时的浙江地区。李鸿章手上有淮军,控制了当时的苏州,如果这两个人在自己反叛后没有加入到自己的阵营当中,那么与之对战也是胜负难料的事情。
尤其是左宗棠,其实与曾国藩一直都不对付。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一直都在骂曾国藩,甚至非常瞧不起曾国藩(只在曾国藩死的时候写的挽联是赞扬曾国藩的),如果曾国藩自立,那么左宗棠大概率不会加入他的阵营,也就是说左宗棠应该会成为曾国藩的对手。我们也知道,左宗棠的军事能力非常强,一旦曾国藩跟左宗棠对战起来,谁赢谁输还真的很难说。对于战胜左宗棠,曾国藩恐怕并没有多大的把握。
▲如果真的打起来,曾国藩未必能打得过左宗棠
而曾国藩与这两人打交道也打了很多年了,即便没有试探过这两人的态度,从平日的交往中曾国藩也应该能感觉到两人的态度,我估计最终曾国藩选择了做忠臣,与这两人不会跟他一起反叛有很大关系。(如果这两人也支持曾国藩,那曾国藩就没有顾虑了)
第三在于李秀成并非真心归附李秀成之所以表示要认曾国藩做新主,帮曾国藩反叛清廷,很可能是想复制三国时期姜维的做法。姜维在蜀国灭亡后投靠了伐蜀大军主帅钟会,并怂恿钟会造反,企图在钟会的反叛中寻求恢复蜀国的机会。也就是先把局搅乱,然后乘着乱局东山再起。
▲李秀成表示拥立曾国藩,很可能是在复制三国时期姜维的做法,目的是恢复太平天国
李秀成很可能也是想先帮着曾国藩反叛,等到曾国藩反叛以后,局势大乱,再从乱局中恢复太平天国。对于这点,曾国藩自然是能看出来的,所以曾国藩在考虑是反叛的时候,李秀成的所谓“助力”因素的背后,也应该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我想曾国藩在留着李秀成的15天里,也是他反复斟酌做人生抉择的15天。虽然当时他的手下在不断地劝曾国藩自立,但曾国藩却在通盘考虑,在经过各方面的考虑后,在李秀成完成了“自供状”之后,曾国藩最出了抉择,那就是继续做清朝的忠臣。
既然是要做清朝的忠臣,那么李秀成就留不得了。而曾国藩之所以要将李秀成就地处决,也是因为他不想给自己留下麻烦。毕竟在李秀成的“自供状”里,有大量他以前谎报军情、谎报军功的事情,这些事情他可能让李秀成带到北京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同时湘军在攻入天京的时候,展开了持续数日的大规模烧杀,抢走了太平天国多年积攒下来的财富,这些财富清廷也一直是惦记着的,如果让李秀成被押解到了北京,曾国藩能说清楚吗?肯定是说不清楚的。
▲李秀成为太平天国站好了最后一班岗,无愧于“忠”
因此,既然选择了做忠臣,又要保住自己和下属们的身家性命,就只能如何呢?就只能杀了李秀成,而且越快越好了。
西游记孙悟空和镇元大仙结拜时观音菩萨在场吗?
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后,请来福禄寿三星、观音菩萨救活灵根,镇元子十分欢喜,摆了个筵席,敲了十个果子请大家吃。
筵席结束、送走诸神之后,却又特地安排了一场素宴,跟孙悟空结拜了兄弟!
原著中,结拜时观音并不在场。
这里也十分奇怪,孙悟空一路上“不打不相识”的神仙妖怪还少吗?像哪吒二郎神这样称兄道弟的,也没跟他正儿八经结拜啊。
若说是镇元子有意结交佛派,那应当在观音在场时结拜,好好露个脸才是,可他却刻意避开观音,等观音走了再结拜。
若说是不打不相识,以镇元子的倨傲,他自称跟三清、四帝同辈,怎么肯和孙悟空这样的小辈为伍?
他既和唐三藏有过旧交,干嘛不跟他结拜,偏偏选了孙悟空?而且送走诸神和观音菩萨之后才结拜呢?
自然是有原由的。
人参果树原产地在花果山!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人参果树上有一个巨大的秘密,不晓得诸位发现了没有:
原文中说,它“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天上地下只此一颗。
混沌初开有多久了呢?盘古开天地至少是几十亿年前的事儿了,可五庄观的土地,却只有四万七千年历史。
“大圣方才打落地上,他即钻下土去了。这个土有四万七千年,就是钢钻钻他也钻不动些须,比生铁也还硬三四分。”
很显然,人参果树并不是天生就长在这儿,而是后期被移植过来的。
那么,它一开始长在哪儿呢?
纵观四大部洲,有着几十亿高龄的土壤可不多见,也就花果山,可能符合条件。
全书开篇就写,花果山乃是“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开辟鸿蒙时就存在的事物,西游记里只提到了这两样。
所以,人参果树原产地在花果山!
《西游记》里的“灵根”二字,只用来形容孙悟空和人参果树,仅仅是巧合吗?
孕育了孙悟空的那块大石头,“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四周怎么会没有树木呢?没有也就罢了,吴承恩为何要专门提出来?肯定是埋伏笔啊!
很久很久以前,仙石旁边是有树的,那树也许是吸收了天地精华,也许是跟着仙石沾了光,长出了人参果,人吃一口就能长生。
可是后来,镇元子将它移植走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大石头,千百年后,蹦出了一只孙猴子。
另一个证据就是水帘洞。
其实,在孙悟空猴子称大王以前,水帘洞并不是无主荒洞。
群猴发现它时,里面有石座石床、锅灶案板,还有座铁板桥连接内外。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
这说明,水帘洞从前有人居住,那人的生活品位还不低。
更重要的,是正当中有一石碣,上面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有没有一丝眼熟呢?
五庄观门口,也有幅对联,“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这要只是巧合,任谁都不会相信!
作为道家神仙,他不认识曾在天庭任职的天蓬元帅、卷帘大将,却对孙悟空了如指掌,说明什么?
作为和仙石比邻而居多年的水帘洞前主人,他密切地关注着孙悟空!
正是镇元大仙和孙悟空昔日同在花果山的缘分,那时他是山顶的灵明仙石,他是人参果树的主人,他日日来浇灌树苗,累了就靠在石头旁小憩,一起度过了数亿年的时光···
这种缘分是曾经朝夕相处的缘分,与佛家毫无关系,甚至与其他任何人无关,只是他和孙悟空之间的缘分。因此宴席结束后送走诸神之后,包括送走观音菩萨,才进行的二人结拜!
唐代七言乐府诗吕尚?
朝代:唐代
作者:吕岩
原文:
周行独力出群伦,默默昏昏亘古存。无象无形潜造化,
有门有户在乾坤。色非色际谁穷处,空不空中自得根。
此道非从它外得,千言万语谩评论。
通灵一颗正金丹,不在天涯地角安。讨论穷经深莫究,
登山临水杳无看。光明暗寄希夷顶,赫赤高居混沌端。
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为难。
落魄红尘四十春,无为无事信天真。生涯只在乾坤鼎,
活计惟凭日月轮。八卦气中潜至宝,五行光里隐元神。
桑田改变依然在,永作人间出世人。
独处乾坤万象中,从头历历运元功。纵横北斗心机大,
颠倒南辰胆气雄。鬼哭神号金鼎结,鸡飞犬化玉炉空。
如何俗士寻常觅,不达希夷不可穷。
谁信华池路最深,非遐非迩奥难寻。九年采炼如红玉,
一日圆成似紫金。得了永祛寒暑逼,服之应免死生侵。
劝君门外修身者,端念思惟此道心。
水府寻铅合火铅,黑红红黑又玄玄。气中生气肌肤换,
精里含精性命专。药返便为真道士,丹还本是圣胎仙。
出神入定虚华语,徒费功夫万万年。
九鼎烹煎九转砂,区分时节更无差。精神气血归三要,
南北东西共一家。天地变通飞白雪,阴阳和合产金花。
终期凤诏空中降,跨虎骑龙谒紫霞。
凭君子后午前看,一脉天津在脊端。金阙内藏玄谷子,
玉池中坐太和官。只将至妙三周火,炼出通灵九转丹。
直指几多求道者,行藏莫离虎龙滩。
返本还元道气平,虚非形质转分明。水中白雪微微结,
火里金莲渐渐生。圣汞论时非有体,真铅穷看亦无名。
吾今为报修行者,莫向烧金问至精。
安排鼎灶炼玄根,进退须明卯酉门。绕电奔云飞日月,
驱龙走虎出乾坤。一丸因与红颜驻,九转能烧白发痕。
此道幽微知者少,茫茫尘世与谁论。
醍醐一盏诗一篇,暮醉朝吟不记年。乾马屡来游九地,
坤牛时驾出三天。白龟窟里夫妻会,青凤巢中子母圆。
提挈灵童山上望,重重叠叠是金钱。
认得东西木与金,自然炉鼎虎龙吟。但随天地明消息,
方识阴阳有信音。左掌南辰攀鹤羽,右擎北极剖龟心。
神仙亲口留斯旨,何用区区向外寻。
一本天机深更深,徒言万劫与千金。三冬大热玄中火,
六月霜寒表外阴。金为浮来方见性,木因沈后始知心。
五行颠倒堪消息,返本还元在己寻。
虎将龙军气宇雄,佩符持甲去匆匆。铺排剑戟奔如电,
罗列旌旗疾似风。活捉三尸焚鬼窟,生禽六贼破魔宫。
河清海晏乾坤净,世世安居道德中。
我家勤种我家田,内有灵苗活万年。花似黄金苞不大,
子如白玉颗皆圆。栽培全赖中宫土,灌溉须凭上谷泉。
直候九年功满日,和根拔入大罗天。
寻常学道说黄芽,万水千山觅转差。有畛有园难下种,
无根无脚自开花。九三鼎内烹如酪,六一炉中结似霞。
不日成丹应换骨,飞升遥指玉皇家。
四六关头路坦平,行人到此不须惊。从教犊驾轰轰转,
尽使羊车轧轧鸣。渡海经河稀阻滞,上天入地绝欹倾。
功成直入长生殿,袖出神珠彻夜明。
九六相交道气和,河车昼夜迸金波。呼时一一关头转,
吸处重重脉上摩。电激离门光海岳,雷轰震户动婆娑。
思量此道真长远,学者多迷溺爱河。
金丹不是小金丹,阴鼎阳炉里面安。尽道东山寻汞易,
岂知西海觅铅难。玄珠窟里行非远,赤水滩头去便端。
认得灵竿真的路,何劳礼月步星坛。
古今机要甚分明,自是众生力量轻。尽向有中寻有质,
谁能无里见无形。真铅圣汞徒虚费,玉室金关不解扃。
本色丹瓢推倒后,却吞丸药待延龄。
浮名浮利两何堪,回首归山味转甘。举世算无心可契,
谁人更与道相参。寸犹未到甘谈尺,一尚难明强说三。
经卷葫芦并拄杖,依前担入旧江南。
本来无作亦无行,行着之时是妄情。老氏语中犹未决,
瞿昙言下更难明。灵竿有节通天去,至药无根得地生。
今日与君无吝惜,功成只此是蓬瀛。
解将火种种刀圭,火种刀圭世岂知。山上长男骑白马,
水边少女牧乌龟。无中出有还丹象,阴里生阳大道基。
颠倒五行凭匠手,不逢匠手莫施为。
三千馀法论修行,第一烧丹路最亲。须是坎男端的物,
取他离女自然珍。烹成不死砂中汞,结出长生水里银。
九转九还功若就,定将衰老返长春。
欲种长生不死根,再营阴魄及阳魂。先教玄母归离户,
后遣空王镇坎门。虎到甲边风浩浩,龙居庚内水温温。
迷途争与轻轻泄,此理须凭达者论。
闭目存神玉户观,时来火候递相传。云飞海面龙吞汞,
风击岩巅虎伏铅。一旦炼成身内宝,等闲探得道中玄。
刀圭饵了丹书降,跳出尘笼上九天。
千日功夫不暂闲,河车搬载上昆山。虎抽白汞安炉里,
龙发红铅向鼎间。仙府记名丹已熟,阴司除籍命应还。
彩云捧足归何处,直入三清谢圣颜。
解匹真阴与正阳,三年功满结成霜。神龟出入庚辛位,
丹凤翱翔甲乙方。九鼎先辉双瑞气,三元中换五毫光。
尘中若有同机者,共住烟霄不死乡。
修生一路就中难,迷者徒将万卷看。水火均平方是药,
阴阳差互不成丹。守雌勿失雄方住,在黑无亏白自乾。
认得此般真妙诀,何忧风雨妒衰残。
才吞一粒便安然,十二重楼九曲连。庚虎循环餐绛雪,
甲龙夭乔迸灵泉。三三上应三千日,九九中延九万年。
须得有缘方可授,未曾轻泄与人传。
谁知神水玉华池,中有长生性命基。运用须凭龙与虎,
抽添全藉坎兼离。晨昏点尽黄金粉,顷刻修成玉石脂。
斋戒饵之千日后,等闲轻举上云梯。
九天云净鹤飞轻,衔简翩翩别太清。身外红尘随意换,
炉中白石立时成。九苞凤向空中舞,五色云从足下生。
回首便归天上去,愿将甘雨救焦氓。
婴儿迤逦降瑶阶,手握玄珠直下来。半夜紫云披素质,
几回赤气掩桃腮。微微笑处机关转,拂拂行时户牖开。
此是吾家真一子,庸愚谁敢等闲猜。
水得天符下玉都,三千日里积功夫。祷祈天地开金鼎,
收拾阴阳锁玉壶。便觉凡躯能变化,深知妙道不虚图。
时来试问尘中叟,这个玄机世有无。
谁识寰中达者人,生平解法水中银。一条拄杖撑天地,
三尺昆吾斩鬼神。大醉醉来眠月洞,高吟吟去傲红尘。
自从悟里终身后,赢得蓬壶永劫春。
红炉迸溅炼金英,一点灵珠透室明。摆动乾坤知道力,
逃移生死见功程。逍遥四海留踪迹,归去三清立姓名。
直上五云云路稳,紫鸾朱凤自来迎。
时人若要学长生,先是枢机昼夜行。恍惚中间专志气,
虚无里面固元精。龙交虎战三周毕,兔走乌飞九转成。
炼出一炉神圣药,五云归去路分明。
亦无得失亦无言,动即施功静即眠。驱遣赤牛耕宇宙,
分张玉粒种山川。栽培不惮劳千日,服食须知活万年。
今日示君君好信,教君见世作神仙。
不须两两与三三,只在昆仑第一岩。逢润自然情易伏,
遇炎常恐性难降。有时直入三元户,无事还归九曲江。
世上有人烧得住,寿齐天地更无双。
本末无非在玉都,亦曾陆地作凡夫。吞精食气先从有,
悟理归真便入无。水火自然成既济,阴阳和合自相符。
炉中炼出延年药,溟渤从教变复枯。
无名无利任优游,遇酒逢歌且唱酬。数载未曾经圣阙,
千年唯只在仙州。寻常水火三回进,真个夫妻一处收。
药就功成身羽化,更抛尘坌出凡流。
杳杳冥冥莫问涯,雕虫篆刻道之华。守中绝学方知奥,
抱一无言始见佳。自有物如黄菊蕊,更无色似碧桃花。
休将心地虚劳用,煮铁烧金转转差。
还丹功满未朝天,且向人间度有缘。拄杖两头担日月,
葫芦一个隐山川。诗吟自得闲中句,酒饮多遗醉后钱。
若问我修何妙法,不离身内汞和铅。
半红半黑道中玄,水养真金火养铅。解接往年三寸气,
还将运动一周天。烹煎尽在阴阳力,进退须凭日月权。
只此功成三岛外,稳乘鸾凤谒诸仙。
返本还元已到乾,能升能降号飞仙。一阳生是兴功日,
九转周为得道年。炼药但寻金里水,安炉先立地中天。
此中便是还丹理,不遇奇人誓莫传。
飞龙九五已升天,次第还当赤帝权。喜遇汞珠凝正午,
幸逢铅母结重玄。狂猿自伏何须炼,野马亲调不着鞭。
炼就一丸天上药,顿然心地永刚坚。
举世何人悟我家,我家别是一荣华。盈箱贮积登仙录,
满室收藏伏火砂。顿饮长生天上酒,常栽不死洞中花。
凡流若问吾生计,遍地纷纷五彩霞。
津能充渴气充粮,家住三清玉帝乡。金鼎炼来多外白,
玉虚烹处彻中黄。始知青帝离宫住,方信金精水府藏。
流俗要求玄妙理,参同契有两三行。
紫诏随鸾下玉京,元君相命会三清。便将金鼎丹砂饵,
时拂霞衣驾鹤行。天上双童持珮引,月中娇女执幡迎。
此时功满参真后,始信仙都有姓名。
修修修得到乾乾,方号人间一醉仙。世上光阴催短景,
洞中花木任长年。形飞峭壁非凡骨,神在玄宫别有天。
唯愿先生频一顾,更玄玄外问玄玄。
如果让你为唐代诗人排行?
我来排一个唐朝最狂诗人排行榜
第十名:温庭筠
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文思敏捷,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最狠的是,参加科考,自己很快作答完毕后,竟然帮左邻右舍的考生都答上,而且还屡教不改。人长得丑,却很风流,是个著名的浪子。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花间派始祖,对后世词的影响较大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九名:鱼玄机
鱼玄机是温庭钧的学生,肯定是受了这个浪荡子老师的影响,在芳心暗许,不得回顾之后,被迫委身于李亿,正妻不容,出家为道。“过尽千帆皆不是”,三年的等待,是一场空。鱼玄机开始改变自己,不再等什么男人。她成了艳丽女道士,不少男人成了她的入幕之宾,把个修行所变成了妓院。后来因为争风吃醋,一时失去理智,把情人的贴身丫环鞭打致死。这起命案很快被搞到官府,鱼玄机被判处死刑。也算是活的狂放至极了。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江陵愁望有寄》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赠邻女》
第八名:王之涣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第七名:杜甫
杜甫是低调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忧国忧民,颠沛流离,名篇无数。是才高八斗,气壮山河的人,有才的人自然就会狂的,只是杜子美在其他的地方太厉害了。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狂夫》
第六名:张旭
张旭的书法更出名,一手狂草惊天地泣鬼神。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书法已臻化境。也工诗文,相较稍弱,但寻狂士,不能少了他。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清溪泛舟》第五名:诗骨,陈子昂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第二次落第时,适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便把琴砸碎,并把自己的诗文发给在场的每一位宾客。狂放至此,可见一斑。陈子昂生性耿直,关怀天下,直言敢谏,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斥和打击,后被武三思设计,冤死狱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第四名:王翰
根据两唐书本传,王翰少年时豪健恃才,倜傥不羁,举止豪放,不拘礼节。登进士第后,仍然每日以饮酒为事。王翰家资富饶,性格豪放不羁,以至后来还是“枥多名马,家有妓乐”,“发言立意,自比王侯。颐指侪类,人多嫉之。”因此张说罢相后,王翰便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虽已遭逢如此,但他到仙州后,还是“日聚英豪,从禽击鼓,恣为欢赏”。于是,又被贬为道州司马,未至道州而卒于途中。
他的诗,感情奔放,词华流丽,为人所爱。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第三名:贺知章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这老人家活了八十六岁,到老了和李白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更是嗜酒如命,李太白的《酒八仙》,第一个就是他。一辈子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和李白喝酒没带钱,竟然把皇帝赏赐的金龟当酒钱,也是潇洒狂放至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第二名:王勃
王勃前往交趾(越南那边)看望父亲,路过南昌,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很是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就这一下,就问狂不狂!狂放之至。只可惜,英年早逝,天妒英才啊。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一名:李白
第一狂士,非诗仙李天白莫属了。曾经用皇上的手巾擦嘴,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太多了,先膜拜一下。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关于【三清苗木培育基地在哪】和【曾国藩为什么一定要杀了李秀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